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长期从事有机(类)肥料与微生物研究;近日,沈其荣院士在南京召开的第23届全国肥料双交会院士论坛《有机(类)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农业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而实现这一转型的先决条件是高肥力、无污染土壤。面对土壤由于过量施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传病害等土壤生态环境严重失衡问题,大力发展有机(类)肥料产业将是解决上述土壤问题的关键途径。
沈其荣院士的报告共分五部分:
第一、发展有机(类)肥料的意义
沈其荣院士认为:要提高肥力,必须施用有机肥,坚持有机无机配合使用,二者同舟共济,才能共同促进作物正常生长,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在报告中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施用有机肥使土壤肥力持续提高,抑制土壤酸化,能够快速提高土壤团粒结构比例和土壤碳汇。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有效防控经济作物土传病害。
沈其荣院士在谈到土壤碳汇与“双碳“目标时指出:我国每年排放碳约为80-120亿吨CO2当量,占全球22-27%。我国到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农田耕层增加 0.1个百分点的有机碳,土壤碳汇能中和我国钢铁厂所排CO2总量,为我国碳中和贡献15%;另一方面,我国18亿亩耕地,耕层 25 cm 土壤增加 0.1 个百分点的有机碳,我国的食物产量可增加5-10%。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土壤碳汇是一项兼具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重意义的措施。
在此基础上,沈其荣院士再次强调了发展有机(类)肥料的重要意义:一是可使土壤肥力稳续提高并抑制土壤酸化;二是够快速提高土壤团粒结构比例;三是配合无机肥料施用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四是能够有效防控经济作物土传病害,五是实现我国环保目标的重要措施。
第二、有机肥料制造工艺
有机肥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工艺的进步。据了解,三十年前,我国商品有机肥产业刚起步,至2000年时年产仍不足50万吨 ,主要限制便是堆肥工艺落后导致堆肥时间长、营养元素损失严重、制作环境恶劣、有机肥质量不高、作物增产不明显。
传统堆肥,由于PH值高,导致氨挥发,肥料含氮量低,所以当季增产效果不明显,农民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顺利推广有机肥,就应该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必须有效解决堆肥过程中的氨挥发问题,保住有机肥中本来含量不高的氮素。沈其荣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利用废弃蛋白酸解液调控堆肥pH值的技术工艺,可以让堆肥pH值保持在7左右,不仅抑制了氨挥发、保住了氮,也增加了产品中氨基酸的含量,用这个工艺制造的含氨基酸有机肥比普通有机肥增产10-20%。
第三、芽孢杆菌生物(类)肥料制造工艺
沈其荣院士在报告中指出,针对10多年前我国市场上的芽孢杆菌生物(类)肥料产品中功能菌合格率低的问题,首先筛选到具有强力生防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其生防效果比迄今报道的菌株平均高出30%;揭示了芽孢杆菌根际趋化、根表成膜和抵御土传病原菌入侵根系的机制;首次发现芽孢杆菌生物(类)肥料产品中功能菌保活难的限制因子是产品pH值过高导致氨挥发而熏死产品中的功能菌;发明了制造芽孢杆菌生物肥二次固体发酵的新工艺,使产品pH值始终控制在6.5-7.5,在货架期内功能菌全部保活,施用时仍然达标(2×107个芽孢/克),产品田间应用效果显著高于过去的产品。
第四、木霉真菌生物(类)肥料制造工艺
沈其荣院士在报告中指出,针对10多年前我国市场上还没有哈茨木霉真菌生物(类)肥料,尽管哈茨木霉真菌是公认的促生和生防效果明显优于芽孢杆菌。筛选到具有显著促生作用的哈茨木霉真菌;揭示了该菌在基质pH值2.5条件下就能利用秸秆及其耐酸分子特征;阐明了木霉菌通过分泌生长素和膨胀蛋白协同促进作物侧根发生和生长的生物学机制;利用该菌株的耐酸特征,通过调控基质pH值(2.5)抑制杂菌生长的原理,发明了木霉菌种开放式固体发酵生产和高效产孢工艺,大幅度降低工厂化生产成本;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产品在苹果、蓝莓、芒果、香草兰、茶、桃、梨等多年生果树上施用后,使果树新根发生快速,显著延长果园生命周期。
第五、抑病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沈其荣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是国际上领衔开展抑病和高产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其调控研究的。我国土壤生物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外源有益菌及其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在土壤及根际中定殖,促进了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鞘脂单胞菌属等土著有益菌成为经济作物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实现土壤微生物群落定向装配和调控目标;建立了土传枯萎病发生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到85%;针对预测到的不同发病率土壤,形成了相应的防控土传病害的技术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作物土传病害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措施。
沈其荣院士认为,中国有机(类)产业发展空间与前景巨大,政策和市场必将会对有机(类)产业不断地加持。